关于环境
雾灵山群位于北京东北,是一个非常具有神秘感的地方,真正去到此处,却又给人一种亲切的感受。这种感受源于各种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笔触,像是南宋马远的斧劈皴或是元代王蒙的解索皴,一山一石仿佛在现实中寻到了对应写照。
在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背景下,我们建造,设计的方式都尽可能的采用较为低限、低介入的方式,一则在环境视觉上得以协调,尽可能减少“新建筑”与“旧环境”不统一的感觉,二则是在与自然关系上的试着寻求某种“退”、“畏”、“少”的设计手法,以在地环境为主,将设计融入其中而不是寻求大的改变。
关于酒店
澜也汤泉-公汤澜也酒店是一个拥有98间客房的主楼,同时又与园区内若干配套机能空间相呼应,如日料店、洋食屋、食堂、咖啡店、烘焙店等,在酒店西南侧还有一处汤泉和茶室,它们被群山环绕,是一处既独立又具备综合功能的场所结构。![]() |
作为一个改造项目,澜也酒店由过去的招待所机能转变而来。“保有原始”与“环境兼容”是设计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秉承的两大信念。
这种改造过程就像是对许久未整理的花草进行修剪使其新生,而不是拔掉重来。毕竟人们在期待老建筑呈现新风貌之余,往往也想保留下曾经的历史记忆。
关于设计
酒店的设计理念来源于戏剧编排,除了追求场景变化的多样性外,我们更是设计了各个目的性空间之间的串联关系,希望每一位访客在水平动线上可以找到不同的感受方式。
作为一处休憩身心的度假酒店,随处可见的小径不会把人强制带往任何动线上,而是留给人们自行探索、发现的可能性,加上多个可供停顿的驻留点,有的具体,有的抽象,留待给人去感受不同的氛围和情绪。
在这个设计项目里,除依循建筑的空间原则外,更被重视的是各种小角落空间,在合理的切割建筑功能之后,我们尽可能在每个大空间内挖掘出至少3平米的角落作为“安静之所”。在不经意间掠过的小窗,转过的小角,透出的一缕阳光,都是对安静之所的表达,为的是去营造一个友善的充满松弛感的环境,使人从踏入酒店开始,就产生出一种隐世的感觉。
Boundary边界与engawa 檐下是设计的另一个重点,这类通常被视为消极空间的位置,恰好是建筑与环境最佳的对话空间。
在动线上,在过道上,在停留处,我们为这些过度空间赋予了大量的功能,如「A10+A11」咖啡店的外窗沿,虽然室外更像是室内的延升;
「小夜」洋食屋的户外餐位,更像是为欣赏山景而设的绝佳位置。
这种模糊化的边界,引用了日式美学中所崇尚的AI-MAI暧昧,即对于内外环境和谐一致的追求,不绝对,也不对立。
整个建筑群在空间架构及布局上采用了现代主义手法,强调空间结构、垂直水平、线性与体魄之间的关联所共同产生的美感。因此,摒弃繁冗的建筑装饰是一大要点。汤泉
如果把空间视作一个白胚,我们进行的是有节制的装饰,这些装饰被尽可能的元素化,先拆分为材料、质感、灯光、色彩等几大部分进行考量,再根据表现上的粗糙与细腻细分为石、木、铁、布、纸等几个族群,通过研究日式空间与人的坐、立、卧、行之间的关系,把适合的装饰元素分配到各个空间中,希望为身处其中之人营造出独特的感知。
在电子产品普及的当代,现代人对于环境的感知能力弱化了不少。习惯了电子屏幕带来的各种资讯,对于身边的真实事物反而表现的不够敏锐。
我们希望澜也酒店可以是一处重新激发人们身体各种知觉的空间,从踏入酒店大门的第一步起,视觉,味觉,触觉都被环境唤醒,正如同汤泉这一场景,裸露身体与自然接触,没有手机,眼睛所及的只是被空间框景后的春夏秋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