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之味

2021.01.06


我们循着东乡羊的美味慕名而来,2020年正好是甘肃东乡族自治县成立七十周年,这个形成于13世纪中期成吉思汗西征回返定居,有着藏、回、汉族混血,并且带着久远的中亚移民血统的民族,用它独特的风味向我们敞开怀抱。

东乡县春台乡祁牙上庄的雪景

从兰州前往东乡县城的高速公路像丝带一般在高原浅山丘陵的沟壑间蜿蜒回旋。山体背阴的一面还有积雪,向阳的一面已经悄悄融化,露出隐隐有些丹霞地貌的岩石。大约两个小时后,东乡县城便在这重重山峦中的一片谷地,一层一层往两边的山坡蔓延铺展开来。
 

农历逢双的日子,东乡县城的集市便挤满熙熙攘攘赶集的人群
 
 
最是鲜嫩东乡羊

习主席曾经到访的布楞沟村,如今在碧桂园的帮扶之下,建起了养羊合作社
 
位于县城南边的民达国际酒店,今年夏天刚刚开业,是当下城里最好的酒店。大厨孙德良虽然才32岁,却已经在西北的餐饮业界摸爬滚打了十多年,如今他掌管着这家酒店厨房重地,同事们都叫他孙厨。“我们这儿虽然也有粤菜,但还是以本地菜为主,最有名的你们都知道吧,那就是东乡羊啊,一天要准备10-12只。再就是土豆也好吃,一会儿我给你们做个羊骨土豆。”说话间,孙厨带着我们走进厨房的手抓房。
 

东乡目前最好的酒店——民达国际酒店的大厨孙德良
 
马进祥正在一口硕大的锅里准备当天新鲜的手抓羊肉,他是土生土长的东乡本地人。大锅里汤水翻滚,蒸腾起层层雾汽,马进祥用叉子搅动着锅里的一只整羊,“东乡羊都是吃小麦、玉米、土豆,还有干草,不吃饲料,一点儿膻味儿都没有。汤里要放十几种料呢,草果、花椒、干姜、萝卜,盐等等,每天早上开始准备,晚上收工的时候倒掉。羊是每天一早送过来,都是当天现宰的羊,我们只用最新鲜的羊肉。”
 

当地的东乡羊吃法主要是手抓,分为热抓和冰抓
 
油香饼是东乡当地的特色小吃之一
 
传统东乡羊的吃法主要是手抓,当地分为热抓和冰抓,热抓不用说,冰抓就是羊肉煮好之后自然放凉24小时。东乡羊个头不大,一只羊大概20-25斤,“这样大的羊肉嫩,再大就不好吃了。”据专门给酒店后厨供应家养鸡的马中山说:“鸡都是自家养自家宰,然后清理干净再送过来。”正说着,马进祥从手抓锅里捞起一只整鸡放在案板上,原来鸡肉跟东乡羊出自同一锅。

东乡的散养鸡也是跟东乡羊一起在手抓锅里煮熟,手抓锅里通常有着十几味调料
 
当天的午饭餐桌上,孙厨为我们端上了新鲜出锅的手抓,铁板羊骨土豆,鸡肉的菜名相当朴实,就是三个字:散养鸡。温热的手抓羊肉肉质嫩软,恰到好处的油脂香味,入口汁水饱满,又不失肉类食物的实在质地。如今东乡羊在碧桂园集团的帮助下,通过电商的冷链供应全国,原产地品质保证,让大家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东乡羊的美味。

 

民达国际酒店厨房里一片热火朝天
 
八宝茶是当地特色的饮品
 
 
新时代羊倌
 
赵麦德从小养羊,最大的愿望就是不断扩大家里的羊圈
 
离县城大约四十分钟车程的布楞沟村是2013年习主席曾经到访的地方,昔日的村庄如今通了道路,碧桂园集团不仅帮忙建立电商的冷链供应,还帮助当地建起了养羊合作社,打开羊肉销售渠道的同时,也从各个环节上保证羊肉的品质。合作社里有小尾寒羊、杜泊羊、湖羊、细毛羊等不同品种,最多最受欢迎的是小尾寒羊。碧桂园东乡项目的负责人张韬正跟工作人员一起抓住一只羊用手机扫描羊耳朵上的码,“今天走了3000多步。”这是碧桂园帮助开发的一个系统,通过二维码能知道每只羊每天的运动量,适当的运动量也是肉质的保证。
 
碧桂园帮助当地养羊合作社开发了一套系统,通过羊耳朵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知道每只羊每天的运动量,这有助于控制羊肉的品质
 
布楞沟村养羊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正在检查羊的运动量
 
从小羊羔到成为餐桌上的美食,东乡羊大概要经过6个月的时间,这意味着农户每年有两次卖羊的机会。马国龙在坪庄村也拥有一家养羊合作社,碧桂园也同样给他一些技术支持。他开着车在山路上一手拿着电话一手熟练地打方向盘,不时用东乡语对着手机说两句——东乡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我们并不懂马国龙说了什么。刚一下车,赵麦德就开着他的小货车风驰电掣地出现了,他径直把我们引到羊圈里:“今天刚卖了一批,羊的价格卖到44块钱一斤啦,一只羊能卖一千四五百块呢。”
 

当地埋葬先贤的拱北和孩子们的学校遥相对望,通过碧桂园等企业的帮扶,当地的经济有了改善,孩子们的上学率也大大提升
 
夏天地里长的苜蓿,晒成干草之后冬天用来喂羊。旁边的空地上堆着不少打包好的干草捆,这样保温保湿还会帮助发酵。从赵麦德出生开始,家里一直都养羊,从没断过。“现在的生活可比以前好多了,不愁吃不愁穿,养羊还能买上小车,出入也方便,路也修好了。”
 
 
土豆最好的滋味
 
54岁的祁大爷名叫祁艾由布,这是由《古兰经》里取的经名,他在离县城约20分钟的春台乡祁牙上庄村的自家老宅开了一家农家乐,用当地最原始的方式“地锅锅”做菜,唤起了许多当地人的记忆,也让不少外地游客觉得新奇。
 

东乡的高海拔气候和沙质土壤,出产优质土豆
 
这种传统的方法类似土窑,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中间有一个洞相通,洞口放着蓖子,祁大爷从周围山坡上取下黄土,敲碎后在蓖子上垒成堡垒形状,然后在下面生火将土块加热,等到土块被烧红的时候,将土豆放在草木灰上,用高温土块盖住,一盘散养鸡肉再放在土块之上,最后用黄土加水和成泥,将洞口的缝隙糊上保温。大约四十分钟后,一盘原生态现烤的鸡肉和土豆出炉了。掰开土豆,外皮焦脆,内里嫩白粉润,透着土豆的清香。
 

祁大爷在自家宅院经营农家乐,以传统方式“地锅锅”制作当地美食,吸引了许多本地和外地的游客
 
东乡平均海拔2610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这正是土豆喜欢的气候条件。再加上微碱的沙质土壤,土层深厚疏松,又利于土豆膨大,因此出产的土豆个头大、淀粉丰富、细腻绵软。碧桂园对当地的土豆产业也做了很多支持,不仅结对帮扶联动当地致富带头人,提供技术支持,还帮助联系土豆和其加工产品的销售渠道。“现在的日子真是过去不能比,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祁大爷的言语之间都是满足感。
 

浆水面是当地必尝的美食之一
 
金黄的烤包子,里面的馅儿大多也是羊肉或土豆
 
祁大爷用“地锅锅”做出来的烤鸡
 
 
黄土高原的刺绣时尚
 
马箫箫急急忙忙走进位于舀水村的自家宅院,她刚从兰州采购一些物资回来,风尘仆仆。这个90后女孩儿之前在兰州上学、工作、生活,2018年回到东乡老家时发现,多年过去儿时的伙伴们生活仍然毫无起色,于是想要做点什么。从此开始组织东乡族妇女发展刺绣的工作,为此成立了土本土刺绣工坊。
 

90后女孩儿马箫箫从兰州回到家乡,成立土本土刺绣工作室,与碧桂园合作,组织当地绣娘培训,在家进行刺绣,改善了当地妇女的经济状况
 
东乡族女性从小都会随家里人学着做一些刺绣,这项技艺就像她们需要学会做饭一样。传统上她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有些甚至没有上过学,绣娘马海者也是其中之一,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最开始的时候就是觉得好玩儿,随意画一些图案,然后绣一些简单的东西在盖炕柜的布上什么的。经过刺绣培训课之后,技艺和审美都有了很大提升。自己能挣钱了,也有了自信。以前公婆和老公都不愿意让我来上课,现在也不说了,知道在家刺绣不出门也能挣钱还能顾着家里。”
 

东乡刺绣的特点是剁绣,图案以花草为主,粗犷艳丽,拙朴直白
 
当地年轻绣娘马海者
 
东乡刺绣的特色是剁绣,和雅致的平绣不同,剁绣是将剁花针笔直地刺入绣品里子,稍借针脚再拉出来,丝线在正面形成凸起的纹路,摸着有毛茸茸的质感。同时又有西北地区的审美特点——颜色鲜艳,用线比较粗,针法相对简单,图案以花草为主,粗犷、艳丽、拙朴直白。作为东乡刺绣发展的组织者,马箫箫真的很忙:一面与碧桂园东乡帮扶项目合作,请来苏州刺绣培训老师,组织当地绣娘学习培训,另一面在完成碧桂园的订单之外要争取更多订单,分发给绣娘们,最远的绣娘家需要开车3个半小时;一面要把控绣娘们的技艺品质,保证出品水准,一面要开发更多的图案风格和新产品。
 

马箫箫组织绣娘们不断从当地文化元素中开发新的刺绣纹样
 
如今,她们已经组织发展了当地将近500位绣娘,在碧桂园的帮助下获得了200多万元的经济收益。“剁绣跟东乡族妇女一样坚韧粗犷。”小小的刺绣,是东乡绣娘们表达内心的渠道,通过它也改善了经济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她们建立起与外面世界的连接,变得更加思想开放,自信独立,充满希望。2020年10月,作为甘肃省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乡刺绣,与著名服装设计师张肇达一起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举办了一场公益时尚秀,10名东乡绣娘第一次走出大山,登上了时尚大秀的T台。
 

马箫箫的土本土工作室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的刺绣纹样
 
这样的变化,温和而深刻。来年唐汪川的杏花盛开,应该是重访东乡的好时候。
 
 
Voyage推荐
 
如何到达
前往东乡一般先到兰州,从兰州到东乡的车程大约2小时,一路高速,路况良好。
 
美食
东乡羊、土豆、纸包鱼、散养鸡、浆水面、荞麦散饭、洋芋搅团、大接杏、八宝茶
 
手工艺
东乡族由于形成于成吉思汗西征回返定居时期,军中能工巧匠众多,刺绣、擀毡、钉碗等手工艺传承至今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品质 有温度 有故事】
消费有情,爱心无价,扫码助农增收
 
 
文|董俊
摄影|朱英豪
新媒体编辑|咔咔
特别鸣谢:碧桂园集团张韬、李锴佩等对此文的贡献
 

RECOMMEND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