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
《Voyage新旅行》、《首航假期》、《Time Out北京》执行出品人
拥有媒体行业十余年从业经历,曾是开普敦第一位华人记者,致力于传统媒体转型探索,对媒体行业发展、时事热点走向、生活方式领域具有敏锐的嗅觉和资深的观察。
李雪敏:
北京市东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Voyage新旅行》2017年度旅游行业风云人物
致力于北京市旅游业发展30余年,在历史文化方面深耕多年,深谙旅游营销之道。2017年,由李雪敏领导的北京市东城区旅游委主办的“骑迹东城”创造了17小时不间断超长时间直播,阅读量达到5亿。2018年"18小時寻找北京"以达人直播东城的方式,创造了230多万人次在线观看的记录。皆成为现象级旅游营销案例。
欧文:听说您最近“折腾”了一大事儿“故宫以东”,能和我们讲讲这“故宫以东”的来龙去脉吗?
李雪敏:这个想法是这样来的:最初因为咱东城区很多酒店都面向故宫,我们就想把看得到故宫风景的酒店推荐给大家。后来我们发现,围绕着故宫以东还有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意思的吃喝玩乐地。于是我们就对“故宫以东”进行了认真梳理,最后我们想到了四大系列和22个主题。比如“我家住在紫禁城”、“小鬼当家”、“夜行动物”、“网红日记”……主题有古典的,有现代的,让故宫以东成了一个历史与文化与时尚很贴合的区域,可进入,可体验。
果然,做出来后就受到媒体、文化人、旅游从业者的大力欢迎,后来我们就把那四大系列、22个主题做成产品包发布出去。结果业内做起来觉得非常好用,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实在,这么好用的产品包。游客体验之后,也觉得,原来北京是一个宝藏城市。
“故宫以东”可以说是东城旅游开启“文旅融合”战略的金钥匙,支撑“故宫以东”这个金色屋顶的立柱。未来除了各类旅游产品,还将包含对城市文化的解读与诠释,公共服务的建设与打磨、市场秩序的规范与提升。
欧文:在您主政东城旅游委八年中,从“券游东城”、“骑迹东城”、再到“十七/十八小时寻找北京”,您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绝对是政府口做旅游营销的领跑者,有秘诀吗?
李雪敏:我觉得祕诀就是要热爱旅游。我从业30年,最初在北京市旅游委工作,希望让国内外游客了解北京。来到东城区之后,对于资源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在东城区的八年,我们不断耕耘,提炼出了游客喜爱的资源,做成产品供他们体验。我们做过“券游东城”,游客拿到这个优惠券,就可以低折扣吃喝玩乐。之后又根据绿色出行、低碳出行的趋势,结合东城区四合院的资源,做出五条骑行线路。2017年我们做了17小时不间断直播,在骑行中发现东城的奥秘,阅读量达到5亿。2018年我们做了18小时寻找北京,列出九个文化地标,让九个达人来不断阐释东城的魅力和资源,直播观看人数达到230多万人次。
我们不断地创造,也在不断地被模仿。因为我们对于这个城市资源的熟知,对城市的热爱,是基于对于游客的关注和了解,希望使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便利地了解和进入东城。所以我们才不断地创新营销,并会一直走下去。
欧文:作为一名从业三十多年“老”旅游人,您怎么看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您看来,这种关系是固有存在,但只有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才会凸显?它们有必要总在一起吗?
李雪敏:其实,旅游和文化从来都是在一起的,北京本来就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城市,这才吸引了国内外这么多游客前来。旅游是文化的一种呈现和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离开了文化就要灵魂出窍,文化离开了旅游就只剩虚弱的躯壳。
文化和旅游真正要融合,就要结合在一起,成为人们能够消费、可以进入的产品,就像诗和远方结合在了一起,那就是非常之美了。文化使旅游具有深刻的内涵,才能打动人,让人有感悟。所以,不管是在北京还是任何一个地方,文化和旅游真的是分不开的,有旅游的地方一定是有文化的地方。哪怕是只有自然风光的地方,它也有它的文化,有它的历史,这是永恒的主题。
欧文:您大学专业是经济学,面上似乎和旅游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那为什么毕业后就一头扎进了旅游业?还义无反顾地做了30多年?
李雪敏:我大学学的是商业经济。但是一毕业因为机缘巧合进了旅游业,我觉可幸运了。30多年前那会儿旅游业可是个朝阳产业,朝气蓬勃,非常走俏。那时新建了很多酒店,旅行社充满外国友人,导游也很紧俏,你说你搞旅游,是让人刮目相看的。而且我学商业经济的从事旅游业 ,不是很大的跨界,因为其实旅游本身也是经济学的一大分支。而且我的专业还有助于我从市场交易的角度,从客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使得这么多年我在做市场营销方面能够有点领先。
旅游业总被人们认为是很容易、很简单的。一说旅游业,好像所有的人都能说上几句,因为旅游是发生在身边,时刻与人们生活相陪伴的。但是要做好做深却非常之专业。在经济领域,在服务精细化的领域,在我们公共服务配套的领域,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不断去发掘,服务也要一个质的飞跃。所以做旅游永远没有尽头,只要你心中有游客,心中有你所在的这个城市,你就会永远充满创意。
欧文:听说您业余时间痴迷于瓷器?和我们讲讲您和瓷的前世今生。
李雪敏:正好,我很想分享这个爱好。很偶然, 2014年我参与了一个国家大型会议的筹备,期间我有幸做了策划设计部的部长。我当时眼前一亮:原来瓷器可以体现那么多绚丽的材料,国家级的工匠,那么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我才知道咱们国家的瓷器比世界上很多瓷器做得好的国家领先1000多年,特别是十五到十八世纪的瓷器,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我被深深地吸引,从此就陶醉进去了,我大量地阅读了古今中外关于中国陶瓷方面的著作,特别是有关故宫陶瓷的。
我在下班之后,闲暇之余,会大量翻阅关于陶瓷的精美图片。假期喜欢去以前的窑场遗址考察,也喜欢去看当代的陶瓷工坊,了解他们的生产工艺。瓷器在工匠手中经过几十道工序之后,就像是一次一次生命的轮回,最终形成了有灵魂的艺术品。
目前我对所使用的每一个陶瓷,都会认真去了解它的前世和今生:是什么人做的,用什么样的材料,用什么样的工艺,为什么成为这样的色彩,它有什么讲究。我手上有好几个水杯,比如吉州窑生产的木叶盏,景德镇鸡缸杯仿制品,让我有种对话历史的感觉;福建的建盏则让我想到宋代文人们斗茶的场景。这几年对于陶瓷这些浅显的认知,让我对美学、材料、历史各方面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内心不断地充实。
欧文:假设您是名外地游客,第一次来首都,您最最想去的是看的是哪里?最最想吃的是什么?最最想逛的是哪里?为什么?
李雪敏:我最想来的还是故宫博物院。它能够让人了解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理解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发展真谛,而且还能够体验到中国建筑之美。
吃的,当然是北京烤鸭了。因为据我所了解,不管是吃得比较素的日本人、韩国人,还是爱吃肉的欧美人,只要是吃北京烤鸭,他们就一直不停地边夸奖边吃。我觉得烤鸭很神奇,好像能够调和各种人的口味。
我最想逛的地方,应该是北京的胡同。像孔庙、国子监,它周边的胡同就有很国学文化,附近的五道营胡同,既有原汁原味儿的原住居民生活区,又有创意小店,还有藏传佛教寺庙雍和宫,旁边还有高档素斋。那里融合了市井文化、士大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你既可以沉浸在老百姓的生活场景里,有可以体验深厚的文化。国内外游客在这里既可以找到生活的相同点,还能找到文化的差异点。胡同这样的场景包容性很强,文化底蕴很深。比如故宫作为皇家文化,人们没法参与,但是日常生活的场所人是可以参与和进入的。
欧文: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老北京,相比过去的北京(改革开放初期)和现在的北京您更喜欢哪个?为什么?
李雪敏:我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觉得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相比较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现在的北京。我小时候生活在胡同中,的确对邻里之间浓浓的感情深有体会,但是那种生活并不便利。那时候的车也没有现在多,通讯工具也不发达,连座机电话都是很稀罕物件儿了。而现在,虽然城市看着很繁忙,人们沟通也辛苦,但那是因为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多了,沟通更便利了,自然通讯也就多了。甚至语言都不再是问题,我们想了解国外的文化和历史,以及所有的资讯,用App就可以翻译。
人们怀旧的情怀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真要让谁穿越回旧时代,可能几天可以,但一两个月就受不了。所以我觉得我还是更爱现在的北京。而且我们现在的北京蓝天也更多了,马路也更宽了,公共服务设施也更齐备了。
欧文:如果让您选一道最能代表北京文化的菜,您的选择是?为什么?
李雪敏:有这么一说,吃不吃醋溜白菜,基本上能够判断你是不是北京人。所以我最喜欢的还是醋溜白菜。这个菜特别的大众化,在每个餐馆都能够吃得到,自己也容易做,北京的每个家庭主妇都会做,当然了,水平有高低。我最推荐的餐馆的醋溜白菜,还是花家怡园的。
欧文:英文有句话“Life is a journey”, 翻译过来“生命即旅程”,您怎么理解旅行和生命的关系?
李雪敏:这个问题我觉得特别好玩,特别的智慧。旅行就是一场生命,或生命也是一场旅行,我觉得这个非常的哲学。人生一场,其实就是在不断的修行,而在修行的过程中,离不开旅行。不管你是远途,还是近途,甚至就在你生活的这座城市,你生活的场景之中,其实每天都在不断的旅行。旅行的过程会让人不断地升华,丰富自己的阅历,丰富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对人的认知。
如果一个人的旅行非常之丰富,那他的生命一定会是多彩的。旅行能提高人们生命的质量,当然了,生命也有一大部分包含着旅行,如果旅行占据的分量比较重的话,那这个生命质量我认为是很高的。生命不息,旅行不止。
|